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92篇
  免费   670篇
  国内免费   992篇
林业   581篇
农学   533篇
基础科学   593篇
  967篇
综合类   5109篇
农作物   748篇
水产渔业   380篇
畜牧兽医   2074篇
园艺   734篇
植物保护   435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218篇
  2022年   533篇
  2021年   522篇
  2020年   471篇
  2019年   418篇
  2018年   329篇
  2017年   518篇
  2016年   289篇
  2015年   487篇
  2014年   504篇
  2013年   635篇
  2012年   913篇
  2011年   963篇
  2010年   881篇
  2009年   764篇
  2008年   828篇
  2007年   690篇
  2006年   575篇
  2005年   449篇
  2004年   356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甜菜种质资源耐盐性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收集到的146份甜菜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在280mmol/L NaC1胁迫条件下,通过20d室内的营养液培养试验,根据各材料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初步筛选出耐盐性强弱的材料,再以初选出的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复选,进一步确定初选出材料的耐盐性.结果表明:经过初选试验得到15份耐盐性强的种质材料和5份耐盐性弱的材料,共20份.在对这20份材料的复选后得到6份耐盐性强的材料,分别是266号、265号、08-5号、07-6号、24号和2N-1号:3份耐盐性弱的材料,分别是82号、25号和268号.同时对市面上出售的48个甜菜品种也进行了初选,筛选出2份耐盐性强的材料ST13092和TD13829,2份耐盐性弱的材料巴士森和HI0474.  相似文献   
992.
为指导河南小麦/玉米生产中钾肥的合理施用,于2010-2012年在高、中和低三种土壤供钾水平的试验点,研究了施钾量及施钾技术对小麦/玉米轮作产量、钾肥利用效率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钾、中钾和低钾土壤上施用钾肥,玉米分别增产4.76%~12.49%、7.56%~16.08%和7.01%~22.61%;小麦分别增产6.87%~13.87%、11.19%~18.57%和18.71%~27.49%。在不同供钾水平土壤上小麦钾肥利用效率均高于玉米,钾肥偏生产力表现为高钾点>中钾点>低钾点,高钾点钾肥当季利用率较高,低钾点的农学效率较高;当施钾量为90、135 kg·hm-2时,小麦和玉米均以钾肥分2次施用效果较好;施钾量为45 kg·hm-2时,玉米以底施较好,小麦以追施较好。低钾和中钾点在施钾量大于45 kg·hm-2时,基本就能维持土壤钾素平衡,而高钾点则在施钾量大于90 kg·hm-2时土壤钾素才有盈余。综合来看,高、中和低钾点适宜的钾肥用量分别在45、90、135 kg·hm-2左右,以钾肥分2次施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3.
连栽桉树人工林不同代次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桉树不同连栽代次、不同土层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为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对广西东门林场连栽巨尾桉人工林不同栽植世代:一代林(G1)、二代林(G2)、三代林(G3)、四代林(G4)林地及对照林马尾松林(G0)的0~5、5~20、20~60 cm土层土壤养分与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将马尾松林换种桉树后一代林地,其土壤pH、全氮、全磷、全钾、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均不同程度降低了,且0~5 cm表层土下降较明显。随着桉树连栽代次的增加林地土壤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都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且在0~5 cm表层土中二、三代林都出现停滞现象;随着桉树连栽代次的增加林地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也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脲酶在0~5 cm表层土中二、三代林也出现停滞现象。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pH、全氮、磷酸酶和脲酶逐渐降低,而土层加深对土壤全磷、全钾和过氧化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室内笼罩饲养法观察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的两种同属近似种伪褐飞虱(N. muiri China)和拟褐飞虱\[N. bakeri (Muir)\]在水稻、游草\[Leersia hexandra (李氏禾)\]、秕谷草(L. sayanuka)等禾本科常见作物或杂草上的成虫繁殖力、卵和若虫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伪褐飞虱、拟褐飞虱的适宜寄主不同于褐飞虱,前两者为游草和秕谷草,褐飞虱则为水稻。水稻上的伪褐飞虱和拟褐飞虱均能完成世代发育,但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仅0.2和0.02,不能持续繁衍。3种褐飞虱的繁衍能力有明显差别,褐飞虱明显高于伪褐飞虱和拟褐飞虱,三者的最高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水稻上褐飞虱的333.82、秕谷草上伪褐飞虱的82.06和游草上拟褐飞虱的39.28。  相似文献   
995.
水溶性大豆多糖提取工艺对酸性乳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溶性大豆多糖可以在酸性条件下低卡占度的稳定蛋白质,表现出优越的稳定性.以酸性乳沉淀率为指标对豆渣中水溶性大豆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以促进其深入开发.单因素试验表明,pH、温度和提取时间对大豆多糖得率及含量、蛋白含量和酸乳沉淀率有显著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L9 (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大豆多糖中多糖含量、蛋白含量和酸乳沉淀率的各因素的顺序为pH>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最佳水平组合为pH3.5、温度125℃、时间90 min.该工艺条件下,水溶性大豆多糖的多糖含量为65.05%,蛋白含量为3.69%,酸乳饮料的沉淀率为0.72%.  相似文献   
996.
玉米自交系氮效率基因型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27个玉米自交系材料分高产氮高效型、高产氮低效型、低产氮高效型、低产氮低效型4种氮效率类型,对其氮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氮和低氮条件下,对氮效率的贡献均以利用效率大于吸收效率,是氮效率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高产氮高效型基因型在高氮和低氮条件下氮效率均最高,高氮条件下氮效率平均比高产氮低效型、低产氮高效型、低产氮低效型高10.85%、122.52%、60.04%;低氮条件下高74.06%、100.34%、175.57%。高氮条件下的玉米氮效率低于低氮条件下的氮效率。  相似文献   
997.
枣树与棉花间作对不同棉花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枣棉间作对中棉所43、中棉所49、新陆中26、新陆中36、新陆早50和品系6011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枣棉间作对不同棉花品种苗期和现蕾期生育进程无显著影响,但延长开花期至吐絮期生育阶段,叶面积指数不同程度降低.不同棉花品种产量显著降低,主要原因是单株结铃数下降;其次是铃重和衣分.综合分析认为新陆早50、中棉所43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较好,适宜枣棉间作.  相似文献   
998.
为评价大肠杆菌(E.coli)外膜蛋白酶T(OmpT)的免疫原性及对小鼠的免疫效率,本研究将原核重组表达纯化的OmpT蛋白(rOmpT)免疫小鼠,并以灭活的E.coli 308-2全菌疫苗株作为对照组,通过检测其抗体效价、体外调理吞噬作用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以及攻毒试验进行保护效率评价。结果表明rOmpT免疫组在二免后14 d其抗体水平可以达到峰值(1∶64 000),并且其抗血清具有显著促进巨噬细胞对E.coli的吞噬作用;同时,重组蛋白与全菌免疫组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鼠体内IL-4和IFN-γ的表达。而且重组蛋白免疫组对4个进化种系(Phylogenetic group)的E.coli攻毒的免疫保护率均为60%左右,比全菌免疫组高约10%。研究结果显示rOmpT比全菌灭活E.coli能够诱导小鼠产生更有效免疫保护作用,表明rOmpT可以作为E.coli亚单位疫苗候选蛋白。  相似文献   
999.
基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培养计划,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理论和实验教学,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000.
甘肃岷县不同海拔栽培当归多糖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甘肃岷县不同海拔区域栽培当归多糖含量进行测定,探索当归多糖含量与栽培区域海拔之间的关系。方法:加热回流提取当归多糖,苯酚-浓硫酸法比色,在490 nm处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吸光度,对照标准曲线计算样品多糖含量。结果:当归多糖在2 300-2 900 m区域内随海拔升高含量逐渐增高,在海拔2 900-3 100 m区域内随海拔升高含量逐渐下降,其中2 600-2 900 m海拔区域栽培当归样品多糖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海拔区域当归多糖含量。结论:本研究探讨了当归多糖含量随栽培区域海拔的变化规律,对当归最适栽培区域的选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